易倍新闻

时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度召开,释放了城市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战略地位的强烈信号。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进入以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新阶段。在有限的空间约束下,城市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市民诉求日益多元、治理效能有待提升等挑战。以智慧化赋能城市精细治理,成为引领新阶段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深入人心。智慧城市建设经历了从技术驱动到系统集成、从单点应用到整体协同的演进,不仅为人民群众带来了便捷高效的服务,也提升了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成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注脚。
一批先行城市以智慧化手段破解传统治理难题,在城市治理上交出了亮眼答卷。北京市依托12345市民服务热线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在大数据基础上“算出”群众反映最集中的民生痛点、治理堵点,服务于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上海市率先构建“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体系,通过整合数据资源、搭建智慧中枢,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智能预警与高效协同,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深圳市打造“民意速办”一体化平台,将部门职责细化为4000多项工作并导入平台,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民生诉求,及时掌握民生痛点和隐患苗头,推动民生诉求服务“像网购一样透明”。杭州市深耕“智慧社区”,以数字化平台整合资源,为居民提供便捷的物业、养老、邻里服务,打造有温度的数字生活圈。烟台市瞄准基层难点痛点,推出“数字镇街平台”建设,上线智能报表系统,有效破解数据重复填报、多头报送顽疾,通过信息化手段为基层减负。
这些实践表明,各类城市通过数字化手段疏通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在精细分析复杂问题、精准响应民生诉求、护航城市安全等方面取得实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擘画了“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蓝图。智慧城市建设,是实现这一蓝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让城市更智慧、更聪明,需在更深层次着力。
智慧之根深植于“人民性”的土壤。唯有将人民置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服务于人的自由发展、安全与尊严,数字技术方能焕发光芒,城市才能成为美好家园。无论是城市运行的“秒级响应”、智慧安全的“实时监测”,还是老旧小区数字化改造中对“一老一小”的特别关怀,核心都是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化智慧城市的人民性,关键在于尊重并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要动态捕捉不同群体多元需求,推动服务向“需求牵引”跃升;另一方面,城市管理者需将“人民城市人民建”落到实处,积极拓展群众参与的便捷渠道,将评判权交予群众,让群众从服务的接受者转变为治理的参与者和评价者,智慧城市建设才拥有不竭的动力。同时,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重视数字包容,必须弥合“数字鸿沟”,强化“适老、适小、适弱”化改造,确保智慧服务不落下任何一个群体,技术进步的红利惠及全体市民。
智慧之力迸发于“组织变革”的驱动。数字技术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数字化转型成功的真谛,在于以技术为杠杆,撬动城市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变革。欲弥合数字技术应用和制度供给间的鸿沟,组织变革乃核心驱动力。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除了破除部门壁垒、夯实数据基座以外,更重要的是运用数字技术厘清各类组织和主体权责,将权责边界清晰锚定于数字流程,确保每项职责皆“有数可依”。在权责明确后,须同步优化跨部门、多主体协同机制,为多主体联动建立清晰的规则与响应流程。唯有数字技术与组织体系紧密咬合、协同发力,智慧之力方能沛然奔涌。
智慧之美彰显于“秩序与活力”的辩证统一之中。智慧城市建设须恪守“发展与安全”并重的原则,各类城市需筑牢数据的安全根基,以数字技术赋能城市全域创新、护航城市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智慧城市建设还需重视“效率与效能”的统一,城市政府要克服短期冲动,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贯穿于规划建设与运营维护全过程,以法治化体系、市场化手段降低长期负担。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需考虑“局部与整体”的协调。不同城市都在探索智慧城市系统,但数据平台系统大致相同,重复建设带来大量浪费。可以考虑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为中心,统一接入各城市数据,构建分布式、多中心的区域数字化中枢,推动区域内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协同构建智慧城市的强大合力。
(作者:吴晓林,系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线)举报邮箱: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