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倍新闻

2025年全球智慧城市指数报告:住房 affordability成核心挑战,这些城市表现突出
近日,IMD世界竞争力中心发布《2025年全球智慧城市指数报告》,这份覆盖全球146个城市的报告,不仅揭晓了最新的智慧城市排名,更将住房 affordability问题推至台前——在全球化遇阻、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住房难题已成为跨越国界的共同挑战。
报告显示,住房 affordability已成为全球城市居民最关注的议题之一。在纳入评估的146个城市中,有110个城市至少半数受访者将其列为优先事项。其中,都柏林、温哥华的关注度最高,约90%的受访者表达了对住房成本的担忧;迪拜、AlUla等中东城市也有80%的受访者将其视为重要议题。
从数据来看,当前住房 affordability已低于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的房地产泡沫时期。在里斯本、雷克雅未克等城市,九成受访者表示难以找到租金或房贷不超过月收入三分之一的住房;而广州、杭州、重庆等中国城市的情况相对乐观,仅三成受访者有类似困扰,但这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密切相关——2020年以来,房地产去杠杆政策导致部分项目停滞,开发商违约等问题加剧了市场波动,尽管政府通过公共投资和降息稳定市场,市场信心仍待恢复。
住房成本高企的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供需失衡是核心原因:美国、英国等OECD国家的限制性 zoning 法规和监管壁垒,直接推高了住房成本;利率上升、持续通胀和能源价格上涨,让更多人被挡在购房和租房市场之外。此外,移民也加剧了部分城市的压力——数据显示,国际移民每增加1%,租金就可能上涨1%,高技能移民的影响更为显著,像苏黎世、日内瓦等吸引国际人才的城市,住房短缺和租金上涨问题尤为突出。
值得关注的是,住房压力已从低收入群体蔓延至中产阶级。这不仅加剧财富不平等,还限制了劳动力流动,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纽约、旧金山的严格住房法规,使得住房仅能负担高生产力、高收入群体。
在智慧城市排名中,瑞士城市延续了强势表现——苏黎世连续第二年位居榜首,日内瓦位列第三,展现出在健康与安全、 mobility、城市活动、发展机会、治理等维度的全面优势。北欧城市同样亮眼,奥斯陆排名第二,哥本哈根位列第七,赫尔辛基第十一,凸显了在可持续发展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特色。
中东城市成为榜单亮点:迪拜从2024年的第12名跃升至第四,阿布扎比从第10名升至第五,这与两地在房地产投资、城市规划和数字化服务上的大规模投入密不可分。报告指出,迪拜的住房繁荣得益于友好的税收政策、开放的所有权制度和高效的城市治理,而阿布扎比则依托政府支持的大型住宅项目,不断提升居民生活体验。
此次排名新增了6个城市(AlUla、阿斯塔纳、加拉加斯、科威特城、麦纳麦、圣胡安),总数量从2024年的142个增至146个。整体排名相对稳定,仅少数城市变动明显:中国台北从第16名降至第23名,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那则从第32名跃升至第16名,反映出不同城市在智慧化进程中的差异化发展。
评估体系上,报告基于居民对城市“结构”(现有基础设施)和“技术”(数字化服务)的感知,结合三年移动平均数据以减少波动,并参考全球数据实验室的城市人类发展指数(SHDI)进行校准,确保不同发展水平城市间的可比性。
报告强调,智慧城市的核心不仅是技术应用,更要解决民生痛点。在住房领域,城市政府可通过优化规划(如提高住房密度)、改善公共交通(扩大低成本居住区的可达性)、简化审批流程等方式缓解供需矛盾。例如,伦敦、布鲁塞尔等拥堵严重的城市,若能提升公共交通效率,可有效拓展居民的住房选择范围。
同时,气候变化也给住房和城市发展带来新挑战。美国2020-2023年房主保险费实际增长13%,部分地区甚至无法获得保险;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则改变了居民的居住选择。报告建议,政府需加强气候风险信息披露,引导市场向更安全、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如中国的研究显示,向购房者提供绿色建筑信息卡,可显著提升其对可持续住房的接受度。
从全球趋势来看,无论是住房 affordability还是智慧化建设,都需要多维度协同:政策调整、技术创新、公私合作缺一不可。只有将居民需求置于核心,智慧城市才能真正实现“更宜居、更包容”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