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倍新闻

7月24日,记者从市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日前,我市出台《关于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我市基本建成高效协同、整体智治的新型智慧城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全省前列,培育一批成效显著、可复制推广的典型应用场景和数字化解决方案。
近年来,我市围绕精致城市建设,聚焦优政、惠民、兴业、强基四大领域,坚持以数字赋能为主线,通过系统整合、数据共享、应用创新和实数融合,打造了民生服务“一网通办”、城市管理“一网统管”、社会治理“一网智治”的数字化治理服务威海模式,形成了以打印机、智能终端为主导的特色化数字经济,在全省率先全域建成四星级新型智慧城市。
当前,为加快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城市,各级相继出台文件,积极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水平,我市出台该《实施意见》。市大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荆文介绍,《实施意见》聚焦智慧城市建设,以数据融通和开发利用为主线,以数据赋能、产业升级、惠企便民、高效协同为目标,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支撑与驱动作用,全面提升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荆文表示,《实施意见》重点从六个方面对推动全域数字化转型作出安排。围绕全链条培育数据产业,我市着力构建“数据登记—数据治理—数据共享—授权运营—资产入表—应用创新—产业集聚”全链条数据产业体系,推动数据加工成产品、发展成产业。
围绕全产业推进实数融合,我市将发挥数据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推动一二三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释放实数融合效能,加大对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培育力度,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
围绕全领域深化智慧服务,我市将依托“爱山东”服务总门户,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打造一批“线上办”“掌上办”“免证办”应用场景。深化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领域数字化转型,让智慧化服务场景延伸到社区、覆盖到小区,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
围绕全过程推动治理转型,我市开展数字政府建设一体化综合改革,深化技术、业务和数据融合,推动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跨地域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市场监管、生态环保、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运行数字化水平。
围绕全方位夯实数字底座,我市将统筹推进5G、算力、物联网、可信数据空间等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城市数据共享流通交易底座,完善城市数字空间安全体系,筑牢全域数字化安全底线。
围绕全市域优化数字生态,我市通过完善机制、政策支持,持续优化数字生态。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全市域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已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龙荣科介绍,结合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我市将加快推动5G“信号升格”,2025年争取新建5G基站900座,保障核心产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等实现5G信号优质覆盖。推动“智改数转”扩面提质,落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标行动,推进“5G+工业互联网”深度应用,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平台生态。
《实施意见》提出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功能、推进城市生命线和重点领域智能感知监测等工作要求。对此,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市城市管理综合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王曙光介绍,我市将持续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打造“实战管用、基层爱用、群众受用”的城市治理新体系,以数字技术赋能城市建设与精细化管理,深化跨部门城市运行数据共享机制,强化城市运行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强数据共享与风险预警能力,强化科技赋能与监管效能提升。
近年来,一系列深受群众、企业好评的创新举措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市大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连敏表示,我市将围绕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着力抓好“无证明办事”扩面、惠民补贴“免申即享”提质、智慧便民服务增效等工作。围绕重点民生领域,持续创新打造应用场景,力争智慧社区覆盖范围达到90%,努力争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