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倍新闻

城市,是承载美好生活的空间载体。极端暴雨来袭时街道能否快速排涝?建筑老化后隐患能否提前预警?生活需求升级后服务能否精准触达?这些关乎安全感与幸福感的问题,答案就藏在城市基础设施的“韧性”里。
“韧性城市”,简单说就是在灾害风险面前能承受、会适应、快恢复的城市。近年来,“韧性城市”成了国家城市发展的核心命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
从政策布局到实践突破,山东如何以系统思维打造更安全、更智慧、更宜居的韧性城市,让每一位市民都能感受到城市发展的温度与力度?
“十四五”规划首次将“韧性城市”的概念纳入国家战略,提出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拉开全国布局的大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内涵。
2024年12月,《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公布,提出11项重点任务。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韧性城市列为七大重点任务,标志着城市发展理念的重大跃升。
北京是全国首个将韧性城市建设任务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早在2021年就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上海统筹政策、工程、科技、社会等要素,徐汇区“AI+城市治理”六大场景融合前沿技术,“消安迅瞳”项目集成2.5万余个建筑数据,让火警控制用时缩短近1分钟,探索出数字治理新路。
山东以系统思维推进韧性城市建设,从智能建造到地下管网更新,打出“科技+民生”组合拳,让城市建设为民生做好服务。
智能建造是山东韧性城市的“硬核支撑”。通过政策引领与产业培育,山东深化建筑业供给侧改革,构建试点城市“1+4”格局,并成功举办全国智能建造现场会,累计打造试点企业100家、项目102个。
数字家庭建设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山东将“加快发展数字家庭”列入《“十四五”数字强省建设规划》。全国数字家庭产业发展论坛、华为全屋智能产业大会相继在山东举办,推动了数字家庭产业发展迈开新步伐。
智慧社区建设是打造韧性城市的重要任务之一。山东围绕居民需求推进建设,省级累计对下转移支付智慧社区建设奖补资金超1亿元,全省建成智慧社区超过4000个,打造标杆型智慧社区57个,持续深化智慧社区建设。
地下管网更新是守护城市“生命线”的关键。近年来,山东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管网管廊更新改造,累计加装前端物联感知设备21万台(套)。2025年以来,山东共有114个管网项目获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82.08亿元,总额位居全国第三位。同时构建全省统一安全监管平台,推动数据共享,优先监测燃气等高风险领域,筑牢“数字防线”。
自试点以来,济南一手抓平台体系,一手抓产业培育,探索“平台+产业”双轮驱动模式。形成了“1+3+N”平台体系和“1+2+15”新城建产业生态,助推城市建设管理数字化转型,让城市应对风险更有预判力和响应力。
平台体系建设上,济南建成全省首个城市级CIM平台,实现1654平方公里全域实景三维建模,其中,“济南市CIM+城市管理一张图应用”入选住建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搭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智慧物业、智能建造协同管理3个平台,实现26种城市管理问题智能发现与分拨,物业报修、居民投票等线上运行,以及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一码追踪”和“审管一体”。
在产业生态培育方面,济南以“1+2”产业基地为主战场,包括起步区绿色建设产业园、钢城区绿色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基地、历城区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三个园区企业2024年实现产值70.08亿元。
同时,发布济南市地方标准《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指标体系》,搭建了全国首个新城建发展指标体系,认定优质企业83家,遴选示范项目33个,树起产业培育样板。
济南下一步将推进智能化市政设施建设改造,依托城市体检摸排现状,加快城市生命线工程。进一步提升市政设施智慧化运维,打造地下“一张网”,创新智慧物业服务,强化小区安全隐患防治,推动新城建产业培育,优化布局形成“一区县一特色”格局。
山东给韧性城市建设画出了清晰的“路线图”,日前出台的《山东省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实施意见》正式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
《实施意见》明确了2027年和2030年两个关键节点。到2027年,将建立完善的建设标准和机制,搭建全省统一信息平台,丰富智慧应用场景,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到2030年,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全面突破,各设区的市主城区新型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覆盖,县(市、区)重点领域韧性显著增强,城市运行更安全有序、智慧高效,让群众共享安心与便利。
在施韧性上,坚持体检先行,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在地下管网、桥梁等部位加装物联感知设备,实现实时监测预警。加快智慧工地建设,推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监测建筑结构状态。
在空间韧性上,围绕市民需求,优化道路出行、市政公共空间、智慧住区、数字家庭四类场景。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建立健全数字赋能、多方参与的住区安全治理体系,鼓励既有住宅进行电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
在管理韧性上,持续推进两大平台建设:搭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整合多源信息形成覆盖城乡三维空间的“数字沙盘”;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贯通、“一网统管”。
政策引路,科技添翼。山东以智能建造夯实根基,用地下管网筑牢防线,靠智慧社区温暖民生,借平台体系实现高效联动。设施、空间、管理三维发力的扎实举措,让韧性深度融入城市肌理,也让安全与宜居的理念渗透市民生活的日常。